昆明高新区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园区发展走前列


  昆明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徐毅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年以来,昆明高新区党工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省委“3815”战略,聚焦市委“当好排头兵、实现大发展、率先现代化”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前进: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获评“云南省优势型制造业集群”,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获评“云南省成长型制造业集群”。园区获评“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昆明高新区正以昂扬姿态在昆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逐步建成全市“经济建设主战场、产业增长主力军、科技创新排头兵”。

  “一把手”抓改革,当秉轴持钧,以一持万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症结怎么疏解、难点如何破解、矛盾怎样化解,直接体现“一把手”的担当精神和实干本领。

  优化顶层设计,用好统筹之力。昆明高新区党工委积极践行“三化三法”,完善挂图作战体系,充分发挥统领作用,对标中央、省、市改革精神,把“需求”和“管用”作为谋划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深化改革的战略性研究,不断提升谋划改革高度。

  坚持高位推动,发挥关键之力。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由昆明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分领域牵头,抓住改革关键环节对表推进,全力攻克改革推进中的“硬骨头”,由重点领域“一子落”,激发整体工作“全盘活”。

  实行职责融合,发挥全员之力。针对跨领域跨部门改革任务,推行“抓重点、融职能、共开展”工作模式,形成上下贯通、纵横联动工作体系,有效带动昆明高新区各级各部门迎难而上、破局开路,奏响改革最强音。

  “一把手”抓改革,当心系人民、情牵万家

  昆明高新区党工委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改革,坚持从企业、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改起。针对企业、群众反映配套不足问题,投入助企纾困、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配套资金2亿元。针对教育医疗文化资源不优问题,推动高新一小东校区建校办学,推进渔浦寒泉高原射击射箭基地等项目建设。针对基础设施不健全问题,持续完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民办科技园等地基础设施,健全园区路网系统,公共服务配套更加完善。

  改革,坚持从企业、百姓最关注的问题改起。围绕社会关注的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问题,在全省率先推出工业项目建设容缺后补2.5审批制度,探索开展“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率先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试点改革,开展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次办”,全力打造优质政务服务新高地。开通2条企业公交快线,解决东区企业群众出行难问题,企业、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改革,坚持从企业、百姓最关切的问题改起。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新、老运粮河、南冲河等4条河道水环境提升,水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高品质开展清知海峡游园等10个城市公园品质提升项目。长效推进创卫、厕所革命、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人居环境得到再改善。

  “一把手”抓改革,当恪守初心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1992年,当昆明高新区成立之初,便赋予了我们“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和使命。昆明高新区党工委始终坚持思想上“破茧”、行动上“化蝶”,开辟出一条走集群化发展的新路子,逐步形成贵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数字经济三足鼎立之势的主导产业定位。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2017年突破两千亿元,2021年成功突破三千亿元。2023年上半年,主导产业规上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其中,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同比增长6.6%,生物医药产业同比增长1.3%,数字经济产业同比增长6.9%。

  在贵金属新材料集群领域,以贵研铂业、云南锗业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围绕“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快推进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云南贵金属实验室等一批以功能性新材料、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为核心的新项目、大项目落地,打造云南稀贵金属加工、集散、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中心。

  在生物医药大健康集群领域,昆药集团、中国医科院生物学研究所、沃森生物、贝泰妮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和规模日益增强,持续推进医学生物所多联多价疫苗产业化平台、沃森生物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园新园建设,打造云南最重要的医学研发和生产聚集地。

  在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领域,闻泰科技、南天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打造闻泰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一期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二期年产能3000万台智能终端项目部分投产,着力打造云南最具发展潜力的移动数字设备装联聚集地。

  “一把手”抓改革,当深耕人才强区战略

  面对人才强国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高新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持续擦亮“云南省人才特区”金字招牌,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2023年,实现人才资源总量4万人,拥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216个,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632件。培育打造高性能铝合金输电导线等3支市级科技创新团队,贵研检测科技等5支团队获省级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强化人才顶层设计上花大力。围绕三大主导产业,构建“1+3+N”人才政策体系,做优高层次人才引入、人才培育、高创园品牌辐射、特色产业提升、人才政策激励、创新创业载体六项工程,引才聚才。

  在提升人才发展水平上出实招。聚焦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平台,4个重点实验室,打造特色平台集群,做强科技成果转化、政产学研合作、智慧网络服务、创新创业文化、高层次人才关爱、人才柔性引进6个平台,助才育才。

  在强化人才发展成效上动真格。围绕产业链培育,大力引进掌握“卡脖子”关键技术顶尖人才及强链延链补链创新团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人才产业链接、专业众创孵化、人才软硬政策、人才数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6个成果,兴才留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昆明高新区将更加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部署要求,接力探索、接续奋斗,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省委“3815”战略和市委“当好排头兵、实现大发展、率先现代化”发展目标,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大抓产业、主攻工业,为全面推进昆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高新区力量。